阅读历史 |

第88章(2 / 2)

加入书签

,你最好给我闭嘴。”

作者有话说:

卡文了家人们,如果真想去报仇单凭小沈一人去扳倒大官肯定是没什么希望的,萧离开辽国也没权势,难道去参加起义军吗 想半天头发都掉了几根,我下次写文肯定先写大纲,写着写着都快圆不过去了

姜榆却毫不在意,继续道:“你若是不信,大可去镇上打听打听,王县令早已升官,如今已不在乌镇,说起来,当年那事你们也有责任,你们沈家人过于良善,才会落得这个下场。”

她每说一个字,都像在沈今生的旧伤上撒盐。

王兆兴此人,贪财重利,行事狠辣,当年求娶不成,竟怀恨在心,暗中设下毒计,事后更栽赃陷害,致使沈家满门蒙受不白之冤。

他不仅替姜羽掩盖真相,更伪造证据上奏朝廷,反倒因破案神速获得夏皇嘉奖,赞其体恤百姓,治下有方。

一桩血泪冤案,竟成了他平步青云的垫脚石。

此事在民间激起公愤,百姓们暗巷相传,无不切齿痛骂王兆兴衣冠禽兽,更有人冒险在城门张贴血书,为沈家鸣冤叫屈,茶楼酒肆间,说书人将此事编成段子,借古讽今。

奈何民怨虽沸,终究难达天听。

原来这背后另有玄机。

当朝冯丞相冯青烈早与王兆兴暗通款曲,一个借机敛财,一个攀附权势,二人狼狈为奸。

朝堂之上,冯丞相屡为王兆兴美言,暗室之中,王兆兴将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半数奉上,这般勾当,竟成了他们官运亨通的“为官之道”。

真相?

在这朱门酒肉臭的世道里,真相是最不值钱的玩意儿。

王兆兴的新府邸夜夜笙歌,沈家几十口人命,不过换来一轮冷月,寂照荒坟。

君昏臣奸,乌烟瘴气。

难怪民间早有传言,说当今皇上命不久长,百姓们盼望已久的,是一位开疆拓土、中兴之治的新皇。

“冤有头债有主,王县令的长子王勉,就在盛京,十七岁便中了进士,被皇上钦点为状元郎,还是未来的驸马爷,前途不可限量,你去杀了他,王县令一定会伤心欲绝……”姜榆还是喋喋不休,丝毫没注意到一旁沈今生垂在身侧的手紧了又松,松了又紧。

“闭嘴!”

沈今生突然暴起,她神思恍惚,几乎分不清现实与梦境。

伤口崩裂的疼痛让她眼前发黑,却抵不上心头万分之一。

软剑出鞘的铮鸣声中,她剑指姜榆,眼里有泪无声落下,“为什么……为什么要现在告诉我?为什么你不早些说?!”

这句话,像是在问姜榆,又像是在质问苍天。

王兆兴对沈家进行的这场屠戮,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,竟然是她?

为什么?

为什么姜家是帮凶却能全身而退?

为什么她要承受这一切?

为什么姜榆能轻描淡写地将罪责推给“良善”?

两年了,每一个噩梦惊醒的夜晚,每一道伤痕,都在此刻化作滔天怒火。

她何错之有?

不过是拒绝了豺狼的提亲。

“听着,”她眼眶通红,一字一句道,“沈家的血债,我会一笔一笔讨回来。王兆兴要死,姜羽要死,所有沾过我家人血的,一个都逃不掉。”

姜家是帮凶,自然也要赎罪。

她身为沈家女,为家人报仇,天经地义。

剑光冷冽,宛若寒芒。

姜榆慌忙后退几步,满脸惶恐:“你听我解释,我、我不是故意的,我只是……”

话未说完,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,如同雨后细密的清风。

虽是刻意压低,然而沈今生耳尖,能准确地捕捉到每一丝声音。

脚步声越来越近,她能清晰地听到杂草被踩踏的声音,以及风中夹杂的低沉呼吸。

大约估算了一下,对方至少有七八个人。

他们脚程不一,却恰好在同一时间赶到庙外,没进行下一步动作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